1951年4月,随着金化地区的战斗愈加激烈,之前所向披靡的美韩联军频频败退。志司迅速评估局势,并制定了新的战术——派遣一支部队深入敌后,乘胜追击,给予敌人最后的致命一击。夜幕降临时,志司决定对已经溃败的韩6师发起一场夜袭盈鑫惠,以扩大战果。
韩6师与我军的历史积怨深厚,彼此之间非常了解。正是这种了解,让我军的352团与354团在战场上迅速逼近韩6师,压缩了他们的活动空间。面对我军的强大压力,韩6师意识到局势不利,于是决定撤退,以避免在战场上被全歼。
在这场决定性战斗中,354团的第3营表现得尤为出色,迅速打破敌人防线,向敌后深入。此时,志司决定派出第3营执行一项特殊任务——在夜间悄无声息地袭击韩6师,消灭其有生力量后,迅速占领敌方一处关键防御阵地,切断敌军东西两部的联系。
时任第3营营长的李德章与参谋长刘玉珠一起指挥部队,带领士兵们连夜追击溃退的韩6师。在沐洞里,双方展开了惨烈的激战。经过一夜的鏖战,韩6师终于在战场上败退,但第3营依旧紧追不舍,继续向敌人阵地推进。
展开剩余74%本应是一次大获全胜的战斗,但随着天亮盈鑫惠,李德章意识到情况不妙。原来,追击韩6师时,第3营不慎偏离了原定的路线,结果意外遇到了正准备向西支援的英军和加拿大军。英军的27旅当时兵力庞大,装备精良,坦克、榴弹炮等重型武器齐备,且全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,战斗力极其强大。
此时,第3营的境地变得极为危险。面对超过6000敌军的包围,3营仅有500名兵力,且经过连续作战,弹药、粮草严重短缺,刚经历过一夜激战的部队疲惫不堪,已经没有后援和补给。更为糟糕的是,天已破晓,3营的行踪被英军迅速发现,敌军立即开始组织反击。
英军27旅的指挥官立刻调集重型火力,准备全力围剿第3营。面对如此绝境,李德章和刘玉珠迅速商议对策。虽然突围的成功几乎没有希望,但仍然是最好的选择。分散突围,尽管有损伤亡,至少还能保住部分战士的生命,而比起完全被敌军全歼,显然突围是唯一的生还机会。
然而,李德章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——他决定放弃突围,而是与敌军硬碰硬,展开一场死守阻击战。他深知,如果让敌人顺利突破,西进支援将不容小觑,给我军带来的将是更加严峻的局面。于是,他选择冒险与敌军展开殊死一搏,尽可能拖延敌人增援的时间。
李德章命令将所有手榴弹集中捆绑,形成手榴弹集束,用来对付敌人的坦克。在敌军坦克接近时,志愿军战士们便在火力掩护下,依靠机动性钻入坦克下方,炸毁坦克的履带,使敌军的进攻节奏暂时受阻。然而,英军的反击十分迅猛,他们调动了大量火炮,对第3营阵地展开了疯狂轰炸。由于准备不足,3营没有充足的掩体,阵地防御极为薄弱,伤亡惨重。
李德章在这场炮火轰炸中被炸断了腿,但他没有放弃指挥,坚决爬回战壕继续指挥作战,直到因失血过多昏迷。待他苏醒时,得知参谋长刘玉珠已经壮烈牺牲,教导员马仲吉也在战斗中不幸牺牲。尽管连队损失惨重,但士兵们的士气依然没有崩溃,大家始终坚守阵地,不愿退缩。
经过一整天的激烈战斗,除了部分人员伪装突围成功外,第3营仅剩下不到100人坚守阵地。面对如此巨大的战损,英军反而开始感到不安。尽管兵力占优,但在无法突破志愿军防线的情况下,他们决定撤退。英军担心夜战能力强大的志愿军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麻烦,尤其是美军也曾在夜战中屡次败给志愿军。因此,他们在夜幕降临时选择了撤退。
李德章看透了敌人的顾虑,迅速集结剩余兵力对撤退的敌军展开追击。经过一场恶战,志愿军成功重创了澳大利亚营,巩固了自己的战果。此役之后,第3营一举成名,3营与7连、8连、机炮连等单位一同荣立集体一等功,这一壮丽战绩在我军历史中极为罕见,堪称奇迹!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